广州伟伯科技有限公司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维护食品安全,人人有责
新闻中心
维护食品安全,人人有责
2017.02.21   点击1849次

   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,在强调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的同时,公众也需作出努力。“普通消费者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,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。”这是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(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)大数据研究实验室近日在发布一份大数据研究报告时给出的结论。

    大数据显示国民对食品安全认知不足。这一结论看似平常,但其背后的数据让人警醒。

    缺少主动防御

   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采集分析了过去近两年的180多万条食品安全相关新闻信息和8万多条公众评论数据,通过大数据技术,从国民食品消费习惯、食品安全认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,并形成了《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》。

    研究发现,我国国民在关注和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。只有7.4%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,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人也仅过半数,占比为51.3%。超过四成的人极少甚至从不关注食品安全信息。这说明,大多数人的食品安全主动防御意识并不强。

    这一结论,从公众的消费习惯中可以得到印证。该研究还对公众购买食品的习惯做了深入研究,发现食品安全并非公众购买食品的第一考虑因素。公众购买食品时,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口味,这两部分因素分别占20.4%、16.8%,安全性排在两者之后,只占16.5%。

    其他食品消费习惯也一样。公众日常用餐选择的前两位为小餐馆或流动摊点处、网上订餐,分别占23.8%、20.9%,这两类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大。

    维权意识不强

    主动关注食品安全的人不多,但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的人并不少。在研究报告中,仅有16.3%的民众表示没有遇到过问题食品,不过经常遇到的人也不多,占4.8%,绝大多数人都是偶尔遇到或极少遇到。

    遇到问题食品后怎么办?36.4%的民众选择“自认倒霉”。与其他领域相比,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维权意愿比较薄弱,维权基本知识也比较欠缺,这是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不足的另一个表现。

    “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,检测、取证和责任认定难度较大,很多人对相关法律条文和程序等认知还不够。”专家指出,公众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能力都应该加强。

    让人欣喜的是,有不少人开始选择对问题食品说“不”。23.7%的人表示,遇到问题食品时会选择找商家退货或赔偿,22.0%的人会找媒体或在网络上曝光,17.8%的人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投诉举报。

    知识传播需提高效率

    无论是事前防御还是事后维权,都需要掌握足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。但分析发现,仅有6.6%的民众认为自己非常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,比较了解的占比为13.2%,38.6%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一般水平,剩下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。

    食品安全知识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,尽管被呼吁过多次,但仍需加强,而且要注意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。

    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,超过半数的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,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被流言和谣言占据。专家建议,相关部门应做好互联网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监管,同时建立权威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制度,使公众能够方便地获取正确的、有用的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。多开发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食品安全课程,多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进校园、进社区活动。

   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,公众应该主动关注和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,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;作为企业,应致力于科技创新应用于重大民生,为公众传播正确的、有用的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,使科技创新的成果真正惠及民生。

广州伟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6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
工信部备案号:粤ICP备08114744号   Page Run Time: 0.0056